欢迎来到杭州市保安协会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网上服务 友情链接
企业动态

钱塘激荡潮涌,创智引航未来——国家标准GB/T 26718-202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及系列标准宣贯会顺利闭幕。

浏览量:326       时间:6/6/2025

   2025年6月5日,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专业委员会指导,由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组秘书处主办,浙江达华智慧安保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标准GB/T 26718-202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及系列标准宣贯会在杭州盛大开幕。宣贯会以“精准宣导、智链升级”为核心,城市轨道交通业主、监管单位、设计和工程项目单位、保安企业、系统集成商等相关行业代表50家, 共计100余人齐聚杭州,多维联动,实现穿透督导。
   宣贯会聚焦技术防范系统智能化、集成化与应急能力提升,重点解读智能视频监控、安防集成平台、安全检查升级三大主题内容,将地铁安全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警”,为无人驾驶、智慧地铁发展奠定技术基石。浙江达华智慧安保集团作为本次宣贯会的重要协办单位,从行业机遇、产品优势、部署案例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分享。

汇聚全国力量,共启学习盛典

    本次宣贯会由主编单位领导原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所长周左鹰所长的致辞下拉开帷幕。周所长就安防平台全链条智能化要求,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新标杆做了引领性阐述。周所长强调,安全防范正以全新视角重新定义标准模式,需要通过GB/T26718这样新一代的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对智能化安防、安检设备和系统化应用场景的认识。他期待与各方在未来两日能够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迈向新高度。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员陈燕申老师就强制性国标GB55033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列国标GB/T26718之间的关系及相互推进作用做了深刻解读。

   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任海主任指出,在当前国家反复强调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新技术新规范才能引领新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提升防范系统效能;通过宣贯研讨,促进各单位规范标准化、技术精准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激发和促进智慧安防需求的深化和扩展,帮助企业的改革、转型和升级,实现行业发展的创新驱动。

    达华智慧安保集团作为国内安防头部企业,能够参与协办《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宣贯会,既是达华的荣誉,也是技术实力的体现,公司技术专家徐立鸣对达华的服务优势做了方案分享。

    深耕大交通领域,提供整体安防解决方案:达华智慧安保集团长期专注于轨道交通等大交通领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作为浙江省首批一级安防服务企业,公司整合“技防+人防+物防+保险理赔”模式,为客户提供从智能安检设备、数据分析平台到专业安保人员的全链条服务。公司执行国家标准,采用双源双视角智能安检机等先进设备,已服务全国高铁、地铁及机场项目,并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精准安检与高效通行并重的创新方案:针对大客流场景,公司推出精准安检快速通行解决方案,通过无感多功能安检门实现金属探测和身份信息实时采集,通行速度达60人/分钟。技术亮点包括远距离身份证读取、18区金属探测及人证核验,数据同步公安平台实现主动预警。方案设置快速与常规分流通道,结合智能设备和标准化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显著提升通行效率,缓解运营压力。达华安防服务坚持务实科技多维创新,对新时期新型安保服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做到内化于心、知行合一。

专家前沿论坛,碰撞智慧火花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浙江省警察学院、中铁设计院通信信号院、浙江达华智慧安保集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全国社会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在会上均做了有关标准及标准化方案的专题介绍。

   会议还就“新技术、新规范的应用及实施全国示范工程”,“高效精准安检模式应用”两大主题做了专题研讨,对新标准下的安保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包括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等行业专家和领导们,纷纷对安防集成平台的数据化;GB/T 26718中涉及条款的运用;如何用精准安检标准化模式达成国务院〔2018〕13号文中提出“建设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点的安检新模式”;本系列国标与反恐法和GB/T 26718等相应关系;专项保险的实施与应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解释和指导。
   作为GB/T 26718实施的重要节点,本次宣贯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更是全国行业专家深化研讨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契机,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防务等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